首页 > 最新动态 > 档案里的故事——非遗系列之萍乡烟花制作技艺
最新动态
档案里的故事——非遗系列之萍乡烟花制作技艺
2025-05-201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自古以来,烟花便是中国人对浪漫与庆典的极致表达。而在江西萍乡,一门跨越千年的技艺至今仍在夜空书写璀璨诗篇。今天,让我们翻开馆藏档案,揭开“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一——萍乡烟花制作技艺”的神秘面纱。





图片
图片

▲馆藏《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的通知》



焰火里的千年秘密

相传,大约在1400年前唐朝时期,唐太宗李世民梦里常常有阴魂缠绕,搅得其夜夜不得安宁,家住萍乡上栗的猎户李畋勇揭皇榜,利用爆竹壮气驱邪,将鬼怪邪魅全都吓跑,为李世民驱除了梦魇,遂被封为“爆竹祖师”。在今萍乡上栗县,人们为其修建了李畋公园,一尊高15米的李畋铜像赫然屹立,在上栗南街佑圣观中还设立了“爆竹祖师李畋之神位”,每年农历四月十八李畋诞辰,萍乡人民都会举行活动追念“爆竹祖师”李畋。

图片
图片

▲馆藏照片《李畋故居》

萍乡花炮始于唐,盛于宋。据《昭萍志略》记载明末清初上栗的花炮就已远销东南亚各地,开始驰名中外。清嘉庆年间,上栗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黎塘晏家庄,户户爆竹香。妹仔学磕钻,伢仔管刀装。虽有硫磺臭,饭饱不饿肠。”在上栗不少人家都以爆竹制造、销售为主业,世代相传,烟花制作技艺始终在萍乡这片土地上传承发展,历久弥新。如今,“花炮故里”已成为萍乡的城市IP之一。

图片
图片

▲馆藏《昭萍志略》





浪漫背后的工匠精神

每一簇升空的绚烂烟花背后,都藏匿着一双匠人布满老茧的手,以及一场跨越千年的工艺传承。萍乡人用指尖的温度,将火药与艺术熔铸成夜空的璀璨诗篇。焰火的浪漫背后是精雕细琢的匠心典范,以鞭炮生产为例,从选材到成品大体要经过16道工序——裁纸,扯筒,褙筒,捆筒子,腰筒子,刮底糊筒口,槍筒口,上白泥,装火药,装黄泥,打土底,钻眼,插引,磕爆竹,结鞭,包装。每一道工序都以近乎苛刻的标准要求花炮工匠,“宁可十年不响,不可一响伤人”是匠人们严守的安全准则。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馆藏照片《裁引纸》《扯筒子》《磕爆竹》《结鞭》



现代科技赋能传统工艺

近年来,随着科技发展和产业升级需要,萍乡烟花行业正逐步从传统手工生产向智能化、自动化转型,现代科技的赋能为这一传统行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在萍乡上栗金坪烟花厂区门口的监控室内,一张智慧大屏集纳了600多个车间的监控画面,据萍乡传统烟花制作省级非遗传承人秦斌武说:“上栗县所有的花炮企业都配备了智慧安监系统,预警系统可以实时对生产车间内的超员、非法入侵、温湿度、静电情况等进行监测,一旦发现违规作业情况就会直接上报,为企业安全生产保驾护航。”从手工卷筒到智能生产,从经验配比到计算机模拟,科技不仅让烟花更安全、更环保,还赋予它更惊艳的艺术表现力。

图片
图片

▲馆藏照片《炫彩萍乡,焰会天下》



结语

烟花的绽放转瞬即逝,但一个民族的文化创造力生生不息,烟花制作技艺不仅仅是一门手艺,更是一个民族对美好的永恒追逐,萍乡人民以火药为墨,竹筒为纸,在夜空中书写最炽热的浪漫,下个璀璨之夜,愿每个人都能读懂千年焰火里的匠心传承。

▲馆藏视频《萍乡烟花制作技艺》




往期回顾



图片


来源:萍乡档案


编辑:白松元


声明

1.本平台接收会员单位、行业企业、高等院校、安全评价机构等社会单位投稿,稿件内容经审核符合要求的,将免费在本平台及中国烟花爆竹协会官网(http://www.chinafireworks.org.cn/)上进行宣传。投稿邮箱zgyhbzxh@163.com,来稿请标注“微信投稿”字样。

2.本平台对转载、分享、陈述、观点保持中立,目的仅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平台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及版权问题等错误信息,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10-64464058),感谢支持!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